來源:@華夏時報微博

華夏時報記者⠦ﶦ죂 深圳報道
2月4日,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稱,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經國務院批準,決定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製。出口經營者出口上述物項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製條例》的相關規定向國務院商務主管部門申請許可。本公告自發布之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製清單》同步予以更新。
同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此前已向有關國家和地區作了通報。對鎢等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製是國際通行做法。中國作為全球主要的鎢等相關物項生產國和出口國,長期以來,堅定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根據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需要,依法對特定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製,此次增列相關物項,體現了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管製理念,有利於更好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有利於更好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有利於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出口符合相關規定的,將予以許可。
在二級市場中,多家布局鎢、碲、鉍、鉬、銦業務的上市公司,股價呈現出上揚態勢。據記者觀察,2月5日至2月6日,(600549.SH)、(000657.SZ)、(002378.SZ)、(600961.SH)的股價,連續兩日實現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在二級市場引發的股價波動,隻是其影響的初步體現。從更宏觀的行業角度來看,加強戰略金屬出口管製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意義。
加強戰略金屬出口管製
近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文表示,近年來,包括有色金屬在內的眾多戰略性礦產資源越來越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麵對複雜嚴峻的世界發展環境和形勢,科學的出口管製對於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在此背景下,加強有色金屬出口管製勢在必行。
與此同時,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強調,加強有色金屬出口管製與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內在統一的。在全球化經濟體係中,各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產業鏈條,有色金屬供應的穩定性關係到全球製造業乃至整個經濟體係的健康運行。出口管製不是禁止出口,中國一直堅持公正、合理、非歧視的出口管製,從企業的實踐看,正常的、民用的出口申請通常會得到批準,對於合規表現良好的企業還會給予許可便利,這都將對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
2月7日,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近年來的全球相關經貿管製的案例來看,此次戰略小金屬的管製政策並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來我國加強兩用物項出口限製等係列政策的延續,其戰略意圖直指國家安全與全球產業話語權重構。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7月,商務部等部門就曾對镓、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相關兩用物項實行過出口管製措施。
2024年12月3日,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決定加強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的出口管製,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镓、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
顧馮達指出,此次出口管製政策的核心意圖與深遠考量在於,我國綜合考量國家安全、產業安全、全球價值鏈主導權、地緣政治博弈以及環保與資源可持續性等多方麵因素。鎢、碲、鉍、鉬、銦等戰略小金屬是半導體、新能源、航空航天和國防工業的關鍵原材料,我國作為全球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實施出口管製有助於防止戰略資源外流,降低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風險,同時倒逼國內產業鏈升級,推動從低附加值原料出口向高附加值產品出口轉型。在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該政策也可視為對西方限製中國獲取芯片製造技術的反製,增加談判籌碼,並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並有利於在全球變局加速演進的競爭中加強話語權。
據證券研報,戰略金屬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所必需,將“主導未來”。麵對全球新的技術革命浪潮以及國內的製造業升級,元素需求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小金屬需求迎來春天,小金屬雖然單位用量不大,但所發揮的作用卻不容小覷,如鉬元素的“耐磨、耐腐蝕、耐高溫”性質之於高端製造,銻元素的“澄清”性質之於光伏玻璃、“熱縮冷脹”性質之於軍工、半導體等。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質生產力將開啟戰略金屬需求新周期。
將加速產業價值鏈條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
可以看出,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製,對相關企業影響深遠。其中,最為直接且短期的影響體現在二級市場上,近兩日,多家布局鎢、碲、鉍、鉬、銦業務的上市公司,股價呈現出上揚態勢。而從長期來看,為適應出口管製帶來的行業變革,這或將影響相關企業的戰略布局。
顧馮達指出,從近年來我國戰略小金屬的政策調整的戰略來看,此次管製政策實現了三重突破:其一,將國家安全邊界從傳統軍事領域延伸至戰略性新興產業供應鏈,鎢(半導體關鍵材料)與銦(新一代顯示技術核心元素)等“工業維生素”的出口管控,實質是對全球高端製造“咽喉要道”的精準把控;其二,通過倒逼機製推動產業升級,我國雖占據全球鎢供應80%、銦供應50%以上的絕對優勢,但高端硬質合金、半導體靶材等產品仍依賴進口,政策將加速產業價值鏈條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其三,構建資源-技術-市場的戰略閉環,針對美國在稀土、鎂、鍺等品種對中國80%以上的進口依賴度,政策形成了有效的戰略對衝。
顧馮達直言,對國內企業而言,戰略調整窗口期已經開啟。龍頭企業需沿三個維度突破:縱向整合構建“礦山-深加工-回收”全產業鏈(如洛鉬集團鉬-銅-鈷產業閉環),橫向突破高純材料(半導體級99.999%銦)和循環技術(液晶麵板銦回收率提升至50%以上),市場端轉向服務國內新能源(風電鉬鋼需求年增15%)、第三代半導體等戰略新興領域。
“政策實質上劃定了產業進化路線—未來5年,不具備技術轉化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將在故步自封中麵臨淘汰壓力。”顧馮達說。
據官網資料,其在中國境內主要運營三道莊鉬鎢礦區和合營企業所屬的上房溝鉬鐵礦區,從事鉬、鎢金屬的采選、冶煉、深加工、科研等,擁有采礦、選礦、冶煉、化工等上下遊一體化業務,主要產品包括鉬鐵、仲鎢酸銨、鎢精礦及其他鉬鎢相關產品,同時回收副產品鐵、銅、螢石、錸等礦物。2024年上半年,中國鉬鎢板塊產鉬7349噸,產鎢4020噸,實現營業收入38.81億元,毛利15.53億元。
另外,顧馮達亦提到,出口管製對不同類型企業的影響存在顯著分化。對於掌握深加工技術的企業,如廈門鎢業、中鎢高新等,其高端硬質合金產品將受益於國內產能替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該政策有利於推動回收技術企業提升銦、碲等稀缺金屬的回收率,並促進替代材料研發企業的發展。然而,單純依賴初級產品出口的礦山企業,如未布局下遊加工的鎢精礦出口商,短期內營收可能下降30%以上;國際供應鏈依賴型企業,如光伏企業需進口碲化鎘薄膜技術,可能麵臨成本上升的挑戰。
“此次出口管製政策將對國內鎢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協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上遊資源端將麵臨轉型壓力,小型礦山因環保和技術投入不足可能被兼並,龍頭礦企和中遊企業將加強淘汰競爭以增強自身市場競爭力。下遊應用端則將倒逼開發替代方案,例如在光伏領域推動碲化鎘薄膜與鈣鈦礦技術的融合創新,提升產業鏈整體抗風險能力。”顧馮達說道。
相關金屬定價權轉移將成為必然趨勢
據東莞證券研報,鎢、碲、鉍、鉬、銦五種資源均具備軍民兩用性質。2024年,中國的鎢資源儲量為240萬公噸,鎢礦產量達到6.7萬公噸,均位於全球第一;精煉碲產量為750公噸,占到全球約76.53%;精煉鉍產量為1.3萬公噸,占到全球約81.25%;鉬產量為11萬公噸,位於全球首位;銦產能為1100公噸,產量為760公噸,均為全球第一。
中信建投證券還在研報中指出,本次公告是此前鍺、镓、銻等金屬出口管製政策的延續,關鍵礦產資源已成為各國博弈的新“戰場”,而實施出口管製的金屬類別其實也是國家層麵對其戰略價值的“背書”。但除此之外,戰略金屬自身的基本麵也已經足夠優秀,近年來銻鍺鎢鉬銦等一眾戰略小金屬價格已出現較大幅度上漲,主要原因在於供給端資源稀缺性日益顯性化疊加需求受益產業巨變,我們持續看好戰略金屬投資機遇。
以鎢價為例,金投網數據顯示,2024年1月2日,黑鎢精礦(≥65%)的價格為122500元/噸,2024年12月31日的價格為142750元/噸,年內漲幅為16.53%。
另從鉬價來看,金投網數據顯示,2024年1月2日,1#鉬(≥99.95%)的價格為457.5元/千克,2024年12月31日的價格為469元/千克,年內漲幅為2.51%。
在顧馮達看來,相關金屬定價權的轉移也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增強。
“此次對鎢、碲、鉍、鉬、銦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製是我國在戰略資源管理上的重要布局,既有助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又推動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在國際經貿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中國此次出口管製既是對‘資源民族主義’全球蔓延的應對,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動作為。正如商務部發言人強調,政策絕非閉關鎖國,而是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當全球80%的镓、70%的鎂、60%的稀土流動路徑因此改變,世界正在見證一場靜默而深刻的產業權力轉移。盡管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挑戰,但從長期來看,將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更有利位置奠定堅實基礎。”顧馮達說。
責任編輯:張蓓⠠⠤𗨯𑫥燎